NYQ'INK

从《白鹿原》看子女的教育

READING

虽然根据一部小说来谈子女的教育并不严谨,但鉴于小说的创作通常也来源于生活,因此看小说谈生活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。

《白鹿原》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,都是当地的显门大户,为争族长之位和家族利益,两家暗地里争斗不止,共同主导了白鹿原族人在渭河平原50年变迁史上的传奇故事。

族长白嘉轩,标准的守旧派,但行事光明磊落,固守农民本分,不阿谀奉承,不坑人害人,堪称中国好农民。其妻仙草,性格坚强,不信邪,为白嘉轩诞下两子一女,是个恪守妇道却又勇敢大义的农妇。

鹿家当家鹿子霖,精于算计,自私自利,贪小便宜,是个毫无原则的墙头草似的人物,成天幻想光宗耀祖。其妻名字不详,是个低眉落眼的小女人,唯夫是从,典型的操持家务、相夫教子的农村妇女。

再来看看两家子女的情况:白家长子白孝文,幼时至青年,受父亲严格管束,循规蹈矩,胆小懦弱,后受到诱惑,性情大变;次子白孝武,憨厚老实,襟怀坦荡,固守本分;三女百灵,精灵古怪,性格倔强刚烈,义无反顾的投身革命事业。鹿家长子鹿兆鹏,幼年即有大志,诚恳正直,革命事业男;次子鹿兆海,也是一善良正直的主儿,满腔报国热情,投身战役后成为团长。

白家子女基本沿袭了父辈的忠厚正直之基因,长子后来的变故是受了事件的影响,三女是太受溺爱而性格乖张,这一切都可以理解。但鹿家子女与父辈的角色反差太大,让人困惑。在那样的家庭成长,几乎没有受到父辈的任何影响,没看到半点基因上的传承,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小说太脱离现实了。不管是小说还是文学作品,黑白分明的塑造完人从来都是败笔,《白鹿原》将鹿子霖塑造得几乎一无是处,又将其子女塑造得过于完美,我想陈忠实在90年代成稿的时候,可能还有意识形态上的写作倾向。

直到今天,基因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仍是一个没有定论的问题,所以刚才提到的仅是我个人的困惑,不是本文要写的内容。在假定《白鹿原》的人物塑造是合理的前提下,按说白家家教严谨,又有严父垂范,而鹿家精明算计、没有原则,为什么后代子女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?

我有个大学同学,在初入校的暑假,当其他人还在熟悉环境的时候,他已经预习高数一半课程了,给人一种未来学霸的印象。谁料想后来连留三级,当我们都毕业三年后,他才毕业。为什么会这样?他家教严格,从小在父母的管教下认真学习,后来离开父母,身心自由了,经常到网吧看小说到凌晨2点,这就是原因。

咋一看白家两子从小管教严束,耳濡目染了父辈的为人做事和成就,实际上幼小心灵已经被套上了枷锁,父辈高不可攀的印象让子女缺乏自信,说白了就是从小接受了不平等条约,唯诺行事已成人生教条,天性、激情和创造力被深深埋藏于心中,无法释放。反倒是备受溺爱的三女,因为不受管教,任情任性,反而获得了身心的解放,能大手大脚的施展一腔抱负。

反观鹿家两子,托了父辈无能无德的福,没有被各种做人做事的原则所束缚,没有被罩在父辈的成功阴影下,反而受到了白家成功的激励,在自我内心定义了优秀的标杆,所以是非分明,目标明确,长大后干出了一番事业。

古话说“道德传家,十代以上,耕读传家次之,诗书传家又次之,富贵传家,不过三代”,“富不过三代”,很多人理解的是二代、三代不懂创业艰辛,因此败家沉沦。我倒是觉得并非二代三代不努力,而是像刚才分析的那样,他们深受父辈成功的影响,被夺了自由创造的权利,守家业几乎成了唯一选择,与白家子女如出一辙。写到这里,不禁想起了“可怜”的“王校长”。

话又说回来,小说毕竟是小说,现实生活中,我仍然相信基因和教育的作用,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。像鹿子霖这种几乎一无是处的人物,是很难有杰出的后代的,而像白嘉轩这样的成功人物,其后代也绝不会是孬种,所谓“龙生龙,凤生凤,老鼠的儿子会打洞”绝非故意歧视平民百姓,现实中这样的案例占了绝大多数,就像我对政治的看法一样,人类社会从来都是精英政治,能把握社会大局和发展方向的,绝不会是普通人,因为他的基因和所受的教育必须能支撑他要做的事情。我承认这是一个得罪人的观点,也是一个悲哀的观点,正如很多人知道毛泽东是农民出身,但不知道他家是富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