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YQ'INK

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?

READING

高尔基说: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。

培根说:读书使人明智,读诗使人聪慧,演算使人精密,哲理使人深刻,伦理学使人有修养,逻辑修辞使人善辩,总之,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。

人类有史以来出版的书不计其数,在有限的生命里,如何选择性的阅读很重要。人们读书大致分三种:

一是读即为用,也就是为了钻研或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而去阅读相应的书籍,我称这种为功利性阅读,这里说的“功利”并不是贬义,而是指目的明确的阅读;

二是读为了解,也就是听说或知道了某本书很经典或很热卖或有人推荐,好奇心驱使而去阅读,我称这种为普适性阅读;

三是读为休闲,就是空闲时候随便看看,有或者没有明确的选择,但仍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了选择,我称这种为闲散式阅读。

这三种方式没有对错之分,对一般人而言,几乎兼而有之,只是所占比例不同,比如我,这三种方式的比例大概是7:2:1,能看出来,我是个偏功利的人。我把所有的书籍大致统分为四类:

经典类,即古今中外的历史名著;

专业类,即社科、人文、经管、技术等专业书籍;

热门类,即当前社会热销、引起话题或热议的书籍;

闲读类,即各种小说、原创文学、生活相关等书籍。

先说经典类,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些书籍已经过时,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,是的,现在崇尚活在当下,哪有功夫了解过去。但我认为这些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,“以史为鉴,可以知兴替”,说的并非是史书,而是过去,了解过去最好的方式就是看经典,它们是那个时代人们思想、行为和结果的最佳表达,看后会让你对历史、人生有全新的认识,你与别人不同就体现在你似乎更了解过去,更了解人类生产、发展的历史规律,有跟别人不同的看待问题的角度,往大了说叫境界,往小了说叫素质。所以经典类书籍我非常推荐阅读,它甚至应该成为你有生之年必须要完成的事情之一,也不枉你人间走一趟。

专业类,视个人情况而定。无论你是学医、学法、学农、学政治、学艺术的,都应该熟读相应的专业书籍,不但是现代出版的,还要包括经典类中过去的相关名著。专业类是典型的提高能力的书籍,想干一行专一行,这是必须要读的书。专业类的书在数量上可能是最多的,好在人类历史上类似意大利达芬奇、德国莱布尼茨、中国王守仁、英国牛顿等这样的通才大儒极少,多数都是专精一两项的人才,所以只要读好你所从事的事业有关的专业书籍就够了,除非你真的认为自己也是个通才。专业类书籍需要持续不断,一本接一本的读,甚至终身阅读,当然要优选发行量大的,或者业内人士广泛推荐的书。

热门类,范围太广,详情参见各大出版社的排行榜,或豆瓣的各种书单。热门类的书能让你及时了解当前社会的关注点,对你掌握一些趋势有一定帮助,至少能让你不跟社会脱节。但我认为这类书籍的价值普遍不高,特别是国内出版的一些热门书籍,多是鼓吹成功方法,或速成教材,或名人炫耀,甚至担负政治任务的书,我个人尤其厌恶成功学、鸡汤散文一类的书,用周鸿祎的话说就是:正确的废话,那些书给出的方法都是对的,但看完除了记得几个段子,毫无收获。我仅推荐热门书籍中的社科类,这些书能让你了解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些最新发现、发展、提炼和总结,有助于你的现实生活和学习。

最后的闲读类,我个人基本不感兴趣,也没时间闲读,这些内容与其看书,不如看视频、电影、美剧来得轻松愉快。其实我在想,这些书可能更适合导演、编剧们去看吧,再做成电影给我们看就好了。有些人说书写得通常比电影拍的要好,有可能,但个人觉得花时间去读这类书籍,不值。

孟子说:尽信书,则不如无书。不知道为什么,这个很重要的观点,在我国的人才教育中却没有很重视,反倒是提倡死记硬背,全盘吸收。很多伟大的发现都来自对经验的勇敢质疑,所以我认为读书的关键不是吸收,而是质疑。当你认真读书的时候,需要全身心的浸入其中,对书中得出的“理所当然”的结论要审慎。能出书,多数篇章应该都是正确的,但结论真不一定,它有作者自己的学习、体会和感悟在里面,但这些经验并不一定都是对的,可能受到各种影响,比如作者自己是否是一个客观的人,是否有严密的推理逻辑,是否参阅过你曾经读过的书等等,这些不可控因素决定了一本书的内容可能会得出多个不同的结论,你会不会是另外那个结论的领悟者,就看你读书的功力了。

另外,纸质书和电子书的选择也是当下讨论的热点,我个人倾向于电子书,没太多原因,就图个方便,随身携带,随时、随地阅读。

多读书总是好事,奈何人生苦短,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也是一种智慧。实在不会选,就只读经典和必要的书。